摘要:一个不敢提及的名字。

血染的冠军-求是汽车

最近有家公司出了点事,事还有点大,这里就不具名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

5月3日,这家公司旗下的汽车子公司,在微博上发布了4月份的销量成绩,内容只有短短一句话和一张海报,却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超越一汽大众,夺得单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冠军,并有望提前锁定年内冠军。

多家汽车媒体称之“历史时刻”,其实并不为过。在芯片供应链危机和零部件产业链问题极其严峻的当下,这家几乎涉足汽车生产各个环节的公司,所受波及最小,再加上电池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原材料储备优势,这家公司的迅速崛起算得上大势所趋。

事情进程总是充满戏剧性,赞歌还没唱完,这家公司的长沙工厂事件就被爆了出来。这一次,汽车媒体纷纷噤声,财经媒体集体进场,就这家公司的环保问题开始穷追猛打。

针对此事件,这家公司内部也分成两个渠道。在汽车子公司的官方微博里,除了各种营销推广,没有任何有关长沙工厂的信息,那份备受财经媒体关注的“声明”,也是发布在母公司的官方微博上。

母公司的官方微博只有21万粉丝,而汽车子公司的官方微博,粉丝数高达240.4万。将有关长沙工厂的敏感信息发布在粉丝量较少的母公司微博,虽不算错,但从这一细节也能看出他们希望尽量减小事态影响。

说回这则“声明”。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这份文件的确没有加盖任何公章,也就是说,即便这份文件是经官方微博进行发布,依旧无法确定其官方属性。如果事后调查结果与“声明”中描述不符,这家公司完全可以将“声明”的失误,推给一个负责运营的临时工。

“声明”文字不多,却有三方面内容。其一,符合法规;其二,或存异味,正在改善;最后,有关“排放超标引起流鼻血”,属于恶意捏造关联。

“或存在异味情况”中的“或存”二字,值得玩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就算是有异味,我们也已经在处理了”。这算不算不打自招?前面说符合法规,后面又遮遮掩掩承认有异味存在。或许在这家公司的逻辑里,工业排放即使有异味,依旧可以合法合规。

“声明”中最唬人的部分,是把事情上升到法律层面。的确,将流鼻血归咎为“排放超标”,在目前的证据链中存在缺陷。事实上,这也是长沙工厂附近居民进行法律维权时,最难的一个取证环节。

一方面,如果环保标准偏低,这家公司或许真的不存在排放超标问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即便其排放物对附近居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法律也很难作出评判,理由很简单,没有标准和依据。

另一方面,即便这家公司的排放存在超标问题,超标的污染物与“流鼻血”的关联性,依旧需要医学层面作出权威诊断,所耗时长超乎想象。

无论是以上何种情况,可以确定的是,长沙工厂附近居民以及号称10万内部员工,很难在短期内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所求的赔偿更是遥不可及。

只要排放确实符合法规未超标,连求个道歉都是不切实际的。没有错,怎么能道歉呢,一旦道歉,就意味着对受到影响的人们有了责任和义务。

此刻,不经想起罗翔那句话,“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套用在公司层面,或许也说得过去,法律法规是对公司最低的道德要求。

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时候资本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