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特稿 | 六万例投诉背后
摘要:数字背后有秘密。
又是一年315,晚会开场前那几分钟的预告,似乎是一道喜忧分水岭,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一旦上榜,官方公告必须在最短时间走完拟稿、审核、发布等流程。没有上榜,则意味着又过一关,明年再见。
一场晚会,终究只是晚会,没有走入镜头的车企,也需面对各种各样的投诉。作为汽车行业自媒体,求是汽车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呈现过去一年各车企的投诉情况。
引援数据说明
年度投诉量数据来源:车质网
时间跨度: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数据内容:仅限于产品质量的用户投诉,不包含服务维度
年度销量数据来源:515汽车排行榜
时间跨度: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数据内容:国内乘用车企的年度销量
年度投诉销量比
为了便于数据比对,我们采用了一个参数——“年度投诉销量比”。即,车企全年收到的用户投诉,除以该车企的全年销量。
需要说明的是,2021年内用户发起的投诉,可能是当年所购车辆,也可能是更早前购买的。即便这部分投诉与当年销量无直接关联,“年度投诉销量比”仍然有宏观上的参考价值。“年度投诉销量比”高的车企,投诉量大而销量相对少,意味着其产品质量和销量,正逐渐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在最终汇总的数据中,有十余家车企的投诉量为0,包括高合汽车、领途汽车、合创汽车、创维汽车等,有些偏向小众化市场,有些在生死线上挣扎,而有些还处于试水阶段,因此未列入榜单。
数据不能说明一切,毕竟,不同用户群体对产品质量的忍受程度、发起投诉的方式和渠道都存在差异。引援数据仅限于2021年用户在车质网发起的产品质量投诉,总样本量6.1万余例,不代表所有用户观点,仅供参考。
排名前十位车企
榜单中冠、亚、季军车企分别是江淮汽车、雷丁和御捷新能源。
在乘用车市场,江淮汽车仅瑞风车系在售,思皓和iEV几乎没有任何贡献。鉴于瑞风的使用场景,其用户一般不会对车辆质量有太具体和苛刻的要求,这使江淮汽车在2021年销售3.2万辆的基础上,投诉仅有1例。
至于雷丁和御捷新能源,则更好理解。这两个被用户调侃为“老头乐”的车企,在乡镇市场有着极强的号召力,也正因如此,其用户的维权意识相对淡薄,即便有维权行为,也更多发生在销售终端,在车质网上投诉的并不多。
最出人意料的,是特斯拉。互联网上针对特斯拉的“围攻”屡见不鲜,但在车质网上,2021年特斯拉仅收到181例产品质量投诉,其销量却高达47万辆,也就是说,特斯拉每销售1万辆车,仅有不到4人发起投诉。
排名倒数十位车企
垫底车企来自一汽集团,一汽吉林的一汽森雅R7和R8两款车型,在2021年共计销售820辆,当年收到83例投诉,比例超过10%。即便在一汽集团内部,这个数据也远高于其他自主品牌,其中,一汽奔腾是0.737%,一汽红旗是0.143%。这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汽集团对旗下几个自主品牌的倾向性。
作为福建的一张名片,东南汽车确实没有太多存在感,销量不振,用户投诉高企,其年度投诉销量比达到3.9%。事实上,排名靠后的海马、广汽菲克和斯柯达,情况几乎如出一辙。令人意外的是长安福特,具体到车型层面,旗下的蒙迪欧和福睿斯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英菲尼迪的上榜是情理之中。委身于东风日产或许能换来喘息的机会,但参照同样寄人篱下的讴歌,英菲尼迪的命运依旧坎坷。DS全年销量不足2000辆,收到的用户投诉却有19例,是其上榜的关键。
主流品牌横向对比
有别于拔尖或垫底的车企,主流品牌大多集中在中游,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呈现更直观的对比。在统计方式一致的前提下,成绩更好的品牌,往往意味着更稳定的产品质量。
北京奔驰、一汽奥迪和华晨宝马的数据,分别为0.295%、0.256%和0.21%,尽管差距并不大,但北京奔驰和华晨宝马之间,还是存在相对明显的落差,这与北京奔驰近两年频发的用户维权形成呼应。到底是北京奔驰的用户更喜欢投诉,还是其产品质量更不稳定,仅凭这份样本,我们无法得出结论。
上汽通用旗下三个品牌,也有显著的“阶梯”特征。凯迪拉克、别克和雪佛兰的年度投诉销量比,分别是0.24%、0.34%和0.48%,偏向低端市场的雪佛兰与凯迪拉克之间的差距,竟有一倍之多。就数据结果而言,上汽通用收到的产品质量投诉,与品牌定位和产品价格紧密挂钩。
自主阵营的表现,远超我们的预期。广汽乘用车以0.44%的成绩超越雪佛兰,而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的数据,甚至比凯迪拉克还要优秀。表现最突出的,是上汽乘用车的0.098%,可见荣威和名爵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至于新能源车企,或许是车型发布时间较短,年度投诉销量比数据普遍不错,除了前文提及的特斯拉,蔚来、小鹏和理想都超过了传统的BBA。值得一提的是广汽埃安0.066%的数据,除了品控方面的保证,更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许多车辆用于网约车项目,C端用户占比低于其他新能源车企,以致用户投诉偏低。
写在最后
再次重申,以上所有数据,引援自车质网2021年用户针对产品质量的投诉。通过这6.1万例的样本,我们不仅看到车企的生存状态、产品稳定性、品牌差异化,还隐约可查不同用户圈层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应对态度。
我们承认,受样本量影响,这不是一篇绝对完善的调研报告,只希望通过另一个角度,浅析所在行业的投诉情况。道路险阻,未来可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