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战役后,上海车企6月迎来复苏。

“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在美团创始人王兴发出如此感慨的2019年初,汽车行业却看不到萧条的迹象。在上海的几家车企,蔚来正受困钱荒,但特斯拉位于上海的超级工厂却开始动工,准备创造一个神话,而上汽集团,也正准备发布史上最佳的年度财报。那时候,口罩还不是生活必需品,尽管中国车市刚刚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下滑,但在“新旧势力”的博弈中,中国车市依旧表现出强劲的活力。

2019年底出现的疫情,给几乎所有行业都蒙上了一层阴影。随着疫情的逐渐可控,2021年,乘用车市场迎来连续下跌三年后的首次回暖。就在所有车企摩拳擦掌,等着2022年继续发力之际,从二季度开始,上海地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整个乘用车行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踏平坎坷变通途-求是汽车

受制于供应链危机,几乎所有车企都出现了产销下滑的局面,身处风暴的中心,上海的车企和厂区也成为重灾区。不仅于此,在疫情反复导致的经济环境不确定状态下,终端市场也开始出现下滑。

中国车市发展至今,从未有类似的局面出现。在层层叠加的不利因素下,上海车企的自救,也注定将书写一段历史。

找回曾经的节奏

在停产长达22天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始复工。尽管4月的销量和产能依旧惨淡,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上海超级工厂不负“超级”之名,5月份仅出口量就达到了22340辆,6月更是把将产能恢复到疫情前相同水平。

作为上海的本土化车企,上汽集团旗下的几家企业,也逐步找回了曾经的节奏。

踏平坎坷变通途-求是汽车

5月7日,上汽通用旗下凯迪拉克品牌的首款新能源车型,凯迪拉克LYRIQ锐歌预生产车在位于金桥的工厂下线,仅仅一个月后,车辆便正式上市。

上汽乘用车的进度更早。还在上海与疫情搏击的后半程,4月18日,上汽乘用车在临港乘用车基地就开启了复工复产压力测试,次日,压力测试的首台车完成下线。5月份,在郑州基地、宁德基地和南京基地陆续开启双班生产后,上汽临港乘用车基地也启动双班生产压力测试,正常的生产节奏重回正轨。

踏平坎坷变通途-求是汽车

上汽大众,则更像是打了一场战役。在几乎全城停滞的4月份,上汽大众与零部件保供有关的所有部门,都保持着对供应商复工和物流的关注,通过调动各项资源,提前寻找解决方案,合理做出产能分配。在收到复工指引后,上汽大众快速响应,排摸了生产、物流,以及相关方人员的核酸、抗原检测结果,居住地所在街道、小区的疫情风险等级等,迅速实现了闭环生产。

在几家整车厂的带动下,一度停滞的上海汽车产业链从4月下旬开始逐步恢复运转。与此同时,整车出口业务,也在不断加速恢复。仅6月上旬,在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这个全国最大的汽车整车进出口平台,就有近1万辆上汽名爵和上汽大通的新车通过海运,发往海外市场。

距离复苏一步之遥

尽管上海的车企已经在加班加点,但对整个汽车行业超长的产业链来说,复苏与回暖,还没有彻底实现。物流,成为整个汽车生产制造和销售方面一大挑战。

从4月下旬开始,一度陷入停滞的上海汽车产业链开始逐步回复运转,并且在联防联控机制的大力推动下,经浙江、江苏和上海全力协同,由上汽集团承担建设与运营的长三角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跨省市的物流运输堵点,但这仅仅保障了汽车生产制造方面的零部件需求。

踏平坎坷变通途-求是汽车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物流体系也得以重新高效运转。从上海整车工厂发出的物流拖车,需要经过层层检疫,驶向全国各个销售网点。然而,由于物流拖车排期和在途所需的时间,

上海车企的批售数据和终端零售数据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

7月7日,上汽集团发布了6月产销快报,当月共销售整车 48.4万辆,环比增长33%,同比增长47.2%,重回快速增长通道。1-6月份销量累计达223.4万辆,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并跑赢大盘。

踏平坎坷变通途-求是汽车

在这份产销快报中,上汽大众6月份实现批售12.6万辆,同比上升93.8%。上半年批售57.5万台,同比上升7.9%。从这份数据中,可以大致判断出,6月上海车市和车企已逐步迎来复苏。尤其是在今年一度停止多月的情况下,能够在半年销量上实现近8个点的增长,显得尤为不易。

政策利好叠加内因推动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下的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由于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紧缺,某些新能源或豪华车型出现了一车难求的现象,直接推动市场价格上涨;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大众化消费市场,主流用户的购车意愿出现下滑。

踏平坎坷变通途-求是汽车

从6月1日开始实施的部分乘用车检证半征购置税的政策,给整个车市带来了直接的利好。各地也在继续加码,上海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1万元;广东出台政策,各地不得出台限制汽车购买的措施,要求广州增加3万个购车指标。

在多项政策的叠加下,车市也开始出现回暖迹象。根据乘联会的初步推算,6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量在183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5.5%。

踏平坎坷变通途-求是汽车

与外界的推动相比,各大车企在新产品、新渠道和新营销方式的努力,成为更具长期价值的内部推动力。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上海车企,则表现得尤为积极。

雪佛兰发布黑标运动车型、别克启用全新Logo,以及凯迪拉克全新纯电SUV LYRIQ锐歌正式上市,上汽通用多个品牌在理念与产品上都进行了革新;荣威品牌在第三代荣威RX5的基础上,凭借鲸和龙猫在燃油车和新能源市场,继续夯实SUV家族;MG品牌推出的MULAN则成为面向全球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交出的一份纯电出行答卷。

上汽大众在产品上的迭代,在2021年下半年就已经启动。迄今为止,有超过10款车型实现集中焕新。仅今年上半年,上汽大众就推出了采用“双前脸”造型的国民家轿朗逸、以数字化和年轻热辣风格纵横年轻用户市场的凌渡L,以及威然、全新途昂家族、ID.家族2022款等车型。

踏平坎坷变通途-求是汽车

为了迎合新能源用户群体的新型消费行为,即使在疫情期间,上汽大众的ID. Store新能源城市展厅推进工作也没有停滞。资料显示,截止到6月底,上汽大众已发展大众ID. Store 169家,覆盖全国88个城市,其中63个城市的117家已经开业,每天向数以万计的客户提供温馨便捷的服务。

根据上汽大众的发展规划,未来ID. Store不仅会继续在一、二线城市攻城略地、抢占商圈,还将加强三四五线城市布局,在全国范围的新能源市场上为品牌和产品带来更多的营销触点。

疫情给上海按下了暂停键,给整个乘用车市场带了难以估量的冲击。但幸运的是,作为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的最为密集的地区,长三角和上海的零部件和整车企业都经受住了考验。

被偷走的时间或许难以追回,但凭着深厚的底蕴和体系化实力,复苏、回暖,并重新找回增长趋势,也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风雨过后,静待花开。